第152章 那些年,爷爷和奶奶的爱情

即使穷一点的人家,也要这么过。为的就是来年图个喜气,图个吉庆。

杨段锦和老伴儿刘春丽惦记着他们的儿子杨奋斗和孙子杨军。

都腊月二十八了,他们还什么都没准备。

小主,

杨段锦已经知道他的儿子杨奋斗出了差错。

一个月前,他去了趟北京,找到儿子教书的北京师范大学。北师大的教师告诉杨段锦。

杨教授因为右倾反动言论被造反组织送进了昌平劳改农场,并且还连带着在北京音乐学院任教的儿媳妇。

杨段景一身武功,这么多年和妻子刘春丽偏居在乡下,对文化大革命运动一点儿都不懂,对儿子和儿媳妇的遭遇更是理解不了,也无能为力。

他知道帮不上儿子什么忙。便又坐火车回到了杏元沟。

杨段锦也惦记着他的孙子杨军。

今年开春,孙子杨军从北京回来探望他们老两口。只在杏元沟住了两天。就又坐火车去了北京。

孙子杨军这么一走,就没影了。父母出了事,杨军又能去哪里呢?

杨段锦太了解他的孙子杨军了,孙子从小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直到15岁才离开他们,去了北京的父母身边。

他和老伴爱他们的孙子杨军,胜过爱他们的儿子杨奋斗。

他听北师大的教师说,孙子杨军有可能是去了北大荒插队。

杨段景在北京振远镖局做镖师多年,走南闯北,去过不少的地方。他还真没听说过北大荒这个地方。

回到杏元沟。他和老伴刘春丽说起了这件事,说起了北大荒。

老伴刘春丽曾是北师大的学生。知识和阅历比杨段锦丰富的多。

她告诉杨段锦说,北大荒是指我国黑龙江北部、嫩江流域、和三江平原的广大地区。是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的平原。

虽然北大荒土质肥沃,水源丰富,素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能发芽的美称。

但这片富饶的黑土地,在解放前无人开垦,荒草齐天,杳无人烟。

老伴刘春丽对知青插队,也懂得不少。杏元沟就有三个从北京来插队的知青。老伴在北京读过书,对从北京来插队的知青格外的亲热,自家做什么好吃的都要给这三个知青送去,久而久之,老伴和这三个知青竟成了忘年交。

这三个北京知青在农闲的时候也经常来他家玩。他们对杨段姐和刘春丽的身世特别感兴趣。来了总要问这问那。

刘春丽还告诉杨段锦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就停止了高校招生。到今天,文化大革命进行了三年。

全国有近300万的高中生。闲置在家。国家给他们分配不了工作。

这些毕业或没毕业的高中生。在社会上无事可做,给国家的安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因此,国家成立了知青办,专门负责管理这些知青。让这些知青分批去全国各地农村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我们的孙子杨军,应该就是这300万知青中的一员。

杨段锦听了老伴儿孙春丽的一番话,他才知道知青是怎么回事。

如果孙子杨军真要是去了北大荒插队,他也就放心了。

凭孙子一身八卦掌的硬功夫。凭孙子的知识。去哪里都会招人待见。

孙子不在,儿子也不在,但年还是要过的。

老伴刘春丽跟着自己从北京来到这偏远的张家口乡下。一待就是四十年。没有过了几天的好日子。

马上就要过年了,就是孩子不在家,和老伴也要过个祥和喜庆的大年

27的晚上,杨段景来到沟坡下那老六的家。

他昨天听村里的人说,那老六家杀了一头猪。猪肉自家吃不完,要分些给村里的人。

杨段锦想从那老六家分上几斤肉,凑合着先把年过了。不能让老伴儿过年跟着自己吃素。

杨段锦刚把猪肉和那老六称好。那老六的小闺女跑了进来。大声的对杨段景说:

“杨大爷,杨大爷,我三叔去口里郭磊庄火车站接我姐。顺便把你家小军接回来了,你快回去吧,小军哥回来了。

杨段锦知道那老六家小闺女说的小军哥,是孙子杨军。他一着急,称好的肉也忘了拿,急急忙忙的往家跑去。

那老六的家在杏元沟的坡底。他家住在杏元沟的坡顶。

杏元沟的人家,居住的比较分散,坡上坡下相距有两里地。

杨段锦穿着厚厚的皮袄,一口气跑回老家。

过了年,他已经是70岁的老人了。

但凭着他深厚的武功根基。

两里地的山坡,他硬是脸不红,气不喘跑了回去!

他家住在杏元沟的坡顶。再往上走,就是杏元沟的大队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