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策营乃我大庆精锐,战力强悍,加之苏瑾言用兵如神,目前辽东半岛除金州卫外,已尽数收复。”

李青松说到这里,语气愈发坚定:

“从两处战场的形势来看,我军皆占据优势。

贾都督兵围辽阳,皇太极已是困兽之斗;苏瑾言南下辽东半岛,苏察阿礼亦难有作为。

此时若放缓攻势,转而以谈判为名行缓兵之计,恐怕会打乱贾都督和苏瑾言的部署,甚至可能让清国趁机重整旗鼓,反扑我军。”

众人经过他这么一说,顿时头脑也清晰了不少,

毕竟尚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说法,他们甚至不一定能清晰的明白贾玌在辽东的具体情形,贸然行动的确有风险!

甚至有人也逐渐猜出李青松接下来的计策。

李青松见众人神色逐渐明朗,便继续深入阐述自己的策略,语气沉稳而有力:

“陛下,臣以为,我们应当继续保持对清国的高压态势,不可因和谈而放缓攻势。

贾都督和苏瑾言在辽东的推进,正是清国最为忌惮的。

我们可借此机会,以谈判为名,行施压之实,逼迫清国做出更多让步。

例如,率先迫使苏察阿礼所率领的镶蓝旗,退出辽东半岛,减缓苏瑾言收复金州卫的压力,确保北伐大军的补给可安然由渤海运往辽东。

同时,我们可密令贾都督和苏瑾言,继续推进攻势,一同北上,不给清国任何喘息之机!”

李青松的话音刚落,御书房内顿时陷入了一片短暂的沉默。众人纷纷低头沉思,权衡着这一策略的利弊。

片刻后,兵部尚书李毅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认同:

“李大人此计甚妙!既能以谈判为名迷惑清国,又能通过实际攻势进一步压缩其生存空间。

尤其是迫使苏察阿礼退出辽东半岛,不仅能减轻苏瑾言的压力,还能确保北伐大军的补给线畅通无阻。

可谓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