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铸炮

明末争雄 如梦观影 1872 字 14天前

陈吉发拿出来的,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拿破仑”炮的设计图纸,这种十二磅前膛野战炮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在被陈吉发这个穿越者拿了出来,准备用在十七世纪的战场上。

由于工艺和材料的原因,他不可能真的完全复制拿破仑炮。比方说炮架上的调整摇杆,这东西以现在的工艺很难完成,只能用支架来替代,用以调整仰角。青铜炮身目前也没这个条件,只能用性能接近的铁,好在乌岭铁厂如今的铁料质量远超同期,还算是胜任。另外,炮车的轮轴还是采用的滑动轴承,传动效率不够,拖拽会比较吃力,可能需要更多的挽马。

不过,无论缺点多大,这种拉着就走,架起来几分钟内就可以开炮的玩意,毫无疑问的,是主宰这个时代战争的,当之无愧的战争之王!

事实上,明朝时期,中国的火炮技术并不是特别落后,也发明了有带轮子的野战炮,茅元仪的《武备志》记载了一种叫做铜发熕的火炮,就是用木头车架拉动的野战铜炮。这种炮没有活动支架,调整仰角和转动方向都特别困难,应该说改进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不过,明灭亡后,清朝在火器上的发展便陷入了停滞,此后二百多年,基本还停留在明末的技术水平上,没有什么大的进步。

朱大典作为知兵的重臣,自然是懂这些东西的。看到设计图的时候,他就知道这种野战炮是在现有火炮上的改进。不过,他也有些疑惑。

“四斤重的炮子需要五百斤的炮来打,你这打十斤的炮子,又该有多重?”

“炮重七百五十斤,炮架二百斤,需要六匹马拖拽。也有打四斤炮子的缩小版,炮身三百八十斤,炮架不变,需要四匹马拖拽。”

“为何你的炮小而威力大?”

“自然是学生进行了改良。具体就不细说了,大人信任,即刻下令,学生一个月内将炮样送来。”

朱大典捋着胡须,眯起眼睛。他想了想卢象升的推荐,又想了想那那些入了口袋的银子,觉得不妨试一试,总之也吃不了大亏。

“拳拳报国之心值得勉励。本官今日便上书朝廷为你请旨,且回去先准备炮样。”

“大人高义!”陈吉发连忙拜谢,又送上一份厚礼,“学生还有五百套甲胄在营外货车上,大人不妨安排人随学生接手。”

“哈哈,好说好说。哎呀,难怪卢阎王那怪脾气的都这么喜欢你,果然真对胃口!”

“大人谬赞了,都是为了朝廷的剿匪大业!”

“说得好,都是为了报效朝廷,快哉!”

朱大典这人贪财不惜名声,做事不拘小节,却又治军严格不弄虚假,政令不打折扣,是个实实在在的真小人,与这样的人打交道,习惯于“以和为贵、以钱开路”的陈吉发,反而更加轻松。

既然决定了要铸炮,朱大典便喊来游击韦长青作为联络人,负责对接铸炮的事情,同时调拨了十几名工匠到江夏协助。

从光州回到江夏,陈吉发立刻着手铸炮的事情。

由于有枪械的基础,再加上陈吉发一直在私底下做铸炮的准备,所以,这个项目开始后,遇到的难题倒是比当初造火枪时还少一些。

这个时代的火炮主要是靠灌注,有用泥范和铁范两种。泥范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泥范成本较低,而且便于制作,出了问题容易修改,缺点是容易有气泡砂眼,造成炮身不稳定,而且模型精度不一,不利于大规模生产。铁范法成本高,而且不容易控制,需要较高的重工业基础,但成品稳定,模型可以反复使用,标准化程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