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发系统里有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且这几年在制作军用器械的时候,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重型设备,因此,他采取的直接就是铁范法铸炮。
陈吉发并没有按照试验型来慢慢探索,直接就上了六套模具,三组十斤的,三组四斤的。
拿到铸炮权后他就没打算按照朝廷的计划来生产,而是以“试验”、“备件”的名义,直接按照自己计划中的近代火器部队标准,对民团进行配备。
原来制造火铳和兵甲的兵工厂建在山洞里,当时是为了保密起见,如今既然拿到了火炮铸造的许可,刻意保密就没有太大必要了。
而且,只要他的重型兵工成了规模,再往后就不必再遮遮掩掩。朝廷就算对他再有什么想法,也得慎重掂量掂量了。
新的项目取名“武昌重工”,选址放在了大冶县与武昌县交界的位置,临近江边码头,后世属于鄂州市花湖镇,这里在陈吉发穿越来的那个年代建有通用航空机场,是重要的水、铁、公、空物流集散地。
选择这个地方,最主要就是看中这里的地理条件。此地江面窄而水深,适合通航重载货轮,而且扼守江汉平原的东部门户,与江北的蕲州、黄州互成依仗,能够有效控制长江水道,无惧外部威胁。
由于承诺了一个月内交付样品,所以在工场开工的同时,铁范制造就已经在乌岭铁厂的临时工棚里开始了。铁厂的龙门吊经过一年的使用,又进行了改进,目前对一吨左右的铁件已经能够较为轻松的操作,因此操作铁范也就顺理成章。
小主,
负责这个项目的是陈吉发重点培养的理工人才万锦洲,他同时还带了个十几人的小团队,都是学堂和研究院培养的人才,平日里就主要学理工,并不读四书五经。这些人大多数是同商会签了契书,作为工匠为商会做事,但依然保留民籍,老家正常种地纳税,不用服徭役。这些事情都是陈吉发帮忙协调的,因此这些孩子们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他们早就得了陈吉发的命令提前研究火炮了,因此接到开工任务后动作很快。不过,朱大典派来的匠人三天后也到了,陈吉发考虑到这批人既是帮忙,大概也是朱大典的监工,于是亲自带队迎接。
朱大典派来的铸炮匠人则成分较为复杂,有的是他从登莱道搜刮来的,有的是他在漕运总督任上找来的,还有的是他到河南之后又招募的。
领头的大匠姓姜,山东人,名先启,是个四十多岁身材高壮的大叔。
姜先启不认识陈吉发,只听说到江夏来,是协助一位乡绅造炮,为大军提供武备。等到了大冶码头,发现陈吉发竟然亲自来迎接,他以为陈吉发就是普通的士绅土财主,又如此年轻,心中不免有些轻视。再看到陈吉发身后的万锦洲和几位跟班,粗布衣的打扮,各个老实木讷,就更是轻蔑了。
“姜大匠不辞辛苦,驰援大冶,小生拜谢了。”
“不辛苦,都是为了朝廷。”姜先启敷衍的拱手,没有与陈吉发客套的打算,“材料、场地、人员,陈先生准备的如何了?”
“材料由乌岭铁厂直供,不成问题,场地弄了个临时工棚,正式工厂可能要等到年底了。人员就是我身边这些,这位是万锦洲,精通筹算,是我这边铸炮团队的负责人。”
姜先启有些惊讶,怎能让一群孩子做如此重大的事情?他越发觉得这是土老财陈吉发头脑一热的胡闹。要知道,当年他在登莱造炮时,那么些天下闻名的火器专家,用了三个月才弄出红衣大炮,这位姓陈的小公子,怎敢如此托大?
“陈先生莫不是开玩笑?这些孩子当学徒都算不上机灵的,这如何能在一个月内造出火炮?”
“哈哈,大匠放心,这是我为造炮精心挑选的团队,都是精通算数的学子。您了解泰西人的算术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