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就在乾隆犹豫不决之时,前线传来了一个消息:福康安找到了廓尔喀军队的一处薄弱环节,准备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如果这次进攻能够成功,将有可能扭转战局。乾隆帝得知这个消息,他决定采纳刘墉的建议,并下令调集更多的资源和兵力,送往前线。
得到了朝廷的支持,福康安信心大增。他精心部署,指挥清军对廓尔喀军队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这一日,清军浩浩荡荡行至横河北岸。眼前的景象却让众人心里一沉,只见横河宽阔,水流湍急,而唯一的桥梁已被廓尔喀军队拆毁,断木残桩在河中沉浮。南岸高地上,敌军修筑的木城高耸,关卡林立,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向清军示威。
福康安骑在高头大马上,剑眉紧锁,目光如炬地观察着对岸的敌情。稍作思忖后,他果断下令架桥进攻。一时间,清军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抬着木料冲向河边。
然而,对岸的廓尔喀军队怎会轻易让清军得逞,他们万箭齐发,箭矢如雨点般飞向清军。清军士兵纷纷举盾抵挡,却仍有不少人中箭倒地,鲜血染红了岸边的土地。好不容易搭建起的简易桥梁,也在敌军的炮火攻击下摇摇欲坠,多次进攻均以失败告终。
“哼,这群贼子,倒是有些手段!”福康安冷哼一声,心中却并未气馁。他在营帐中来回踱步,苦思破敌之策。突然,他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传令,分兵多路,迂回包抄!”
夜色如墨,清军兵分几路,趁着夜色悄悄行动。一路人马在正面佯装继续架桥,吸引敌军注意力;另一路则沿着河岸向上游潜行,寻找浅滩渡河;还有一路绕到敌军后方,准备来个三面夹击。
上游的清军顺利找到浅滩,蹚过冰冷刺骨的河水,迅速向敌军侧翼发起攻击。后方的清军也如神兵天降,对木城发起猛攻。
“杀!”清军士兵们士气高昂,奋勇杀敌。一时间,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福康安身先士卒,挥舞着长刀,冲入敌阵,所到之处,敌军纷纷倒下。
在清军的猛烈攻击下,廓尔喀军队渐渐抵挡不住,开始节节败退。清军一鼓作气,攻下克堆寨、协布鲁石卡等据点,成功攻破横河防线。
然而,这场胜利来之不易,清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战场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清军士兵的尸体,鲜血将横河水都染得泛红。
战报快马加鞭传回京城,乾隆帝看完战报,不禁眉头紧皱。他既为福康安卓越的指挥能力而赞赏,又对士兵们的伤亡感到心疼。“福康安不负朕望,然将士们死伤众多,实乃朕之痛也。”乾隆帝喃喃自语,随即下令厚葬阵亡将士,抚恤其家属。
经过几天几夜的激战,清军终于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
边疆又取得了一个胜利,而朝廷还是争论不休。乾隆皇帝坐在龙椅之上,听着刘墉与和珅两方截然不同的言论,内心陷入了深深的纠结。
刘墉言辞恳切,力陈福康安此时乘胜追击的重要性:“陛下,福康安率军已取得阶段性胜利,此时若乘势追击,必能彻底平定廓尔喀之乱,保我大清边疆长久安宁。况且将士们士气正盛,一旦此时召回,不仅前功尽弃,更会让我大清颜面扫地,边疆局势恐再陷危机。”
和珅则伏地痛哭,声泪俱下地说道:“陛下啊,劳师远征,粮草辎重消耗巨大,且喜马拉雅山一带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福康安深入敌境,万一遭遇埋伏,那可是全军覆没的大祸啊。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为了众多将士的性命,还请陛下三思,召回福康安将军吧。”
朝堂之上,大臣们分成两派,争吵不休。支持刘墉的大臣们认为此时正是扬我大清国威的好时机,绝不能半途而废;而站在和珅一边的大臣们则以各种理由强调远征的风险,主张尽快收兵。
乾隆皇帝眉头紧锁,他深知两方所言都有道理。一方面,他渴望边疆永固,让大清的威名远扬;另一方面,他也担心福康安的军队遭遇不测,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