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英使觐见

马戛尔尼勋爵对和珅的到来表示欢迎,也感受到了他的诚意。但在礼仪问题上,他依旧坚守底线:“和大人,我理解中国的传统,但在我国,平等外交是基本原则。若行三跪九叩之礼,回国后我无法向国王交代,也会被国人视为有损国家尊严。”

和珅沉思片刻后,提出了另一个方案:“勋爵,可否在觐见时,贵使团成员着本国服饰,行单膝跪地之礼,但需向陛下行九次,如此既能体现对陛下的敬重,又能保留贵国礼仪特色。”

马戛尔尼勋爵听闻后,心中有所动摇。他意识到,若继续僵持下去,可能会彻底破坏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导致此次出使无功而返。经过一番权衡,他最终决定接受和珅的这一方案。

然而,就在双方以为礼仪之争就此平息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部分中国官员认为,即使是行单膝跪地九次,也有失中国皇帝的威严,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使团中的一些极端成员,也对马戛尔尼勋爵的妥协表示不满,认为这是对大英帝国的背叛。礼仪之争再次陷入复杂的局面,使团与清政府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

小主,

随着礼仪之争的持续发酵,使团与清政府之间的信任基础开始动摇。在等待觐见乾隆皇帝的日子里,双方表面上依旧保持着礼貌,但暗中却充满了戒备。

马戛尔尼勋爵察觉到了这种紧张的氛围,他深知,若不能尽快解决礼仪问题,顺利完成觐见,不仅此次出使的目标将化为泡影,再加上英印军队参战廓尔克战争,甚至可能引发中英两国之间的不愉快。他心急如焚,却又一时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与此同时,清政府内部对于如何对待马戛尔尼使团也产生了分歧。一些保守派官员坚决主张维护传统礼仪,认为若对洋人让步,将会损害天朝上国的威严。而一些相对开明的官员则担心,过度坚持礼仪会错失与西方交流合作的机会,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

在这紧张的局势下,各种谣言也开始在京城内外流传。有人说洋人此次前来心怀不轨,是想窥探中国的虚实;也有人说马戛尔尼使团傲慢无礼,根本没有诚意与中国交好。这些谣言进一步加剧了民众对使团的反感与警惕。

马戛尔尼勋爵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他一方面要安抚使团成员的情绪,防止内部出现混乱;另一方面,还要努力与清政府沟通,寻求解决礼仪问题的最终方案。在这重重压力之下,他能否找到一条出路,顺利实现与乾隆皇帝的会面,进而开启中英友好交流的大门呢?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与变数,而使团在北京的日子,也变得愈发艰难起来。

在礼仪之争的漩涡中挣扎多日后,马戛尔尼勋爵与清政府的协商终于迎来了转机。经过多轮艰难的谈判与沟通,双方最终达成了一个相对折中的方案:马戛尔尼勋爵在觐见乾隆皇帝时,行单膝跪地、免冠鞠躬之礼,同时呈上国书与礼物。这一方案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马戛尔尼勋爵所坚持的大英帝国礼仪特色,又兼顾了中国朝廷对于皇帝尊严和传统礼仪的要求。

得知这一消息后,马戛尔尼勋爵心中的一块巨石终于落地。他深知,虽然这一结果并非完全如自己所愿,但在当前的形势下,已经是能够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他立即召集使团成员,向大家通报了这一决定,并强调此次觐见对于大英帝国的重要性,希望大家能够以最佳的状态迎接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使团成员们听闻后,虽然仍有部分人对此方案心存不满,但在马戛尔尼勋爵的劝说下,最终还是接受了安排。他们开始紧锣密鼓地为觐见做最后的准备工作,精心整理着装,反复练习礼仪动作,确保在觐见时能够展现出大英帝国的风采与素养。

而清政府方面,也在为乾隆皇帝的接见做着周密的部署。宫殿被打扫得一尘不染,装饰得金碧辉煌。礼部官员们更是对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控,从觐见的流程到仪式的安排,都进行了反复的演练,以确保整个过程庄重、得体,彰显天朝上国的威严。

乾隆五十八年 八月 ,马戛尔尼勋爵率领使团成员,怀着忐忑而又期待的心情,前往热河行宫觐见乾隆皇帝。清晨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映照出他们严肃而庄重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