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英使觐见

当使团进入行宫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大为震撼。宏伟的宫殿错落有致,红墙黄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宫殿前的广场上,排列着整齐的仪仗队,士兵们身着华丽的铠甲,手持长枪,威风凛凛。

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马戛尔尼勋爵一行来到了乾隆皇帝所在的大殿前。此时,乾隆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身着华丽的龙袍,头戴皇冠,面容威严而又慈祥。马戛尔尼勋爵按照事先商定的礼仪,单膝跪地,免冠鞠躬,向乾隆皇帝呈上了大英帝国国王的国书以及精心准备的礼物。

乾隆皇帝接过国书,仔细端详着这位来自远方的使节,脸上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微笑。马戛尔尼勋爵趁机通过翻译,向乾隆皇帝表达了大英帝国希望与中国建立友好外交关系、扩大贸易往来的意愿。他言辞恳切,详细阐述了中英合作所能带来的诸多益处,希望乾隆皇帝能够予以考虑。

乾隆皇帝静静地听着,脸上的表情并未有太大的变化。待马戛尔尼勋爵说完后,他缓缓开口,对大英帝国使团的远道而来表示了欢迎,并对他们带来的礼物表示赞赏。但对于马戛尔尼勋爵提出的建立外交关系和扩大贸易的请求,乾隆皇帝并未当场给出明确的答复。

觐见结束后,马戛尔尼勋爵心中有些失落,但他并未完全绝望。他觉得,虽然乾隆皇帝没有立即答应他们的请求,但至少态度还算友善,这或许意味着还有进一步协商的可能。

在热河行宫的日子里,马戛尔尼勋爵一边等待着乾隆皇帝的最终答复,一边与清政府的官员们进行着交流。他试图通过与官员们的沟通,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同时也向他们介绍大英帝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希望能够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与信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与官员们的交流中,马戛尔尼勋爵发现,虽然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在一些方面,尤其是科技和军事领域,与大英帝国相比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差距。他心中暗暗思索,若能促成中英之间的贸易与交流,或许能够为中国带来一些新的变化,同时也为大英帝国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而对于清政府的官员们来说,马戛尔尼勋爵和他的使团成员们带来的西方知识和观念,也让他们大开眼界。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开始思考,与西方的交流是否真的能够为中国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

尽管觐见过程充满波折,且尚未得到乾隆皇帝对使团请求的明确回应,但马戛尔尼勋爵心中依然充满着期望。他坚信,只要双方能够保持开放的态度,继续进行深入的沟通与协商,中英之间建立友好外交关系和繁荣贸易往来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然而,他并不知道,乾隆皇帝心中对于此事已有了自己的考量,而接下来的发展,将彻底打破他的美好幻想,让这次出使的结局走向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在热河行宫,乾隆皇帝在仔细权衡了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各项请求后,心中已然有了定论。尽管他对西方的科技和文化略有兴趣,但在他的观念中,中国乃天朝上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夷进行大规模的贸易往来。而且,他担心与西方的频繁接触会扰乱国内的社会秩序,动摇中国传统的统治根基。

于是,乾隆皇帝通过军机处向马戛尔尼勋爵传达了他的旨意。旨意中明确表示,中国对与大英帝国建立外交关系和扩大贸易并无迫切需求。中国一直秉持着怀柔远人的政策,对使团的到来已给予了足够的礼遇。但对于使团提出的开放更多口岸、设立商馆、降低关税等要求,一概予以拒绝。

马戛尔尼勋爵接到这一旨意后,犹如遭受了晴天霹雳。他原本满怀的期望瞬间破灭,心中充满了失落与无奈。他深知,此次出使中国的主要目标已然无法实现,再多的努力似乎也已无济于事。

然而,他仍不甘心就这样无功而返。他再次试图通过与清政府的官员沟通,希望能够说服他们重新考虑乾隆皇帝的决定。但官员们只是无奈地摇头,告诉他这是皇帝的圣意,无人能够更改。

在确认无法改变乾隆皇帝的决定后,马戛尔尼勋爵只好无奈地准备率领使团踏上返程之路。乾隆五十八年 九月 ,使团离开了北京,沿着来时的路线,缓缓向南方行进。这也是我们伟大的泱泱中华从此跟不上世界工业革命带给人类发展红利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