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如白驹过隙,刘墉在家乡的生活充实且快乐。他不单与亲人们感情愈发深厚,与乡邻们亦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
一日,我与刘墉在集市上闲逛。
“哥,你瞧这集市可比往昔热闹多了。”我没话找话地说道,我的眼睛四处张望,充满了好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是啊,此地虽小,倒也颇为繁荣。”刘墉一边端详着摊位上的货物,一边回应道,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家乡的喜爱。
“这不是刘家少爷吗?您好呀刘少爷!”一个摊主热情地打招呼,他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刘墉微笑着回应:“您好钱叔,您这生意可还兴旺?”刘墉的语气亲切而温和。
摊主笑着说:“托您的福,还算不错。”摊主的脸上充满了感激。
刘墉购置了一些物品,继续在集市中漫步。忽然,一阵吵闹声传来。原是两个商贩因摊位之事起了争执。
刘墉走上前去:“二位莫要争吵,有话不妨好好说嘛。”刘墉的声音温和而有力,让人不由自主地听从。两人见是刘墉,便停止了争吵。经过刘墉的调解,二人终于平息了怒火。“多谢刘少爷。”两人道谢道,他们的脸上充满了感激和敬佩。刘墉摆摆手:“皆是乡里乡亲,不必客气。日后凡事商量着解决便是!”刘墉的话语充满了关怀和劝解。
在归家途中我问刘墉:“你怎就那般能言善辩,滔滔不绝地讲了那么一大通道理,让他们心服口服呢?”我一脸好奇地看着刘墉。
刘墉先是微微一笑,而后看着我说道:“你可曾读书?”刘墉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
我拍着胸脯说道:“读了呀。”我的声音中充满了自信。
刘墉问道:“读的何书?”刘墉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考问。
我回道:“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如何?”我的脸上带着一丝骄傲。
刘墉闻后“大笑,你这也算读书?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岂能称之为读书?”刘墉言罢笑得前仰后合,他的笑声中充满了对我的调侃。
我说道:“那不叫书叫什么?”我不服气地看着刘墉。
刘墉咯咯咯地边笑边说:“呵呵呵呵!叫书!叫书!哎哟!你真要把我笑死哟!”刘墉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哼!哥,你莫要笑话我。”我接着说道:“我诚然没有你读的书多,但是我会武术呀!在咱们这十里八乡的地界,能与我过招的可没几个!”我挺起胸膛,骄傲地说道。
“哦?安弟会武功?”刘墉收住笑容,惊奇地看着我,“你会武功?何人所教?”刘墉的眼神中充满了好奇。
“村西头的张镖头呀!”我回道,我的脸上洋溢着自豪。
“安弟,往后随我读书如何?届时凭借你的口才,在讲道理方面定然能胜过我!”刘墉以试探的口吻对我说,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
“不干!”我干净利落地回绝,“若想让我读书,那你得跟我练武!如何?”我挑衅地看着刘墉。刘墉一听到练武,犹如泄了气的皮球,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一般。就这样,他读他的书,我练我的武,我们互不相扰。
其实,刘墉多少也会些拳脚功夫,一来,山东之人大多会些武艺;二来,刘墉自幼与乾隆相伴,乾隆皇帝乃尚武之君,刘墉岂能不学个三招两式?而我呢?不光读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闲暇之时,也会读些经史子集之类的,只是不如他们读得那般精通,文章写得也只是一般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