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国难纾忧

乾隆帝双手捧着玉璧,高高举过头顶,声音洪亮而虔诚,仿佛要穿透这厚重的雾气:“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今京城大雾弥漫,民生受困。朕以天子之身,祈愿天地神灵庇佑,驱散阴霾,还我百姓朗朗乾坤。”

说罢,他将玉璧轻轻放置在祭台上,随后跪地,行三跪九叩大礼。王公大臣们也随之整齐跪地,偌大的天坛,一时间只有众人叩拜的声音,那声音在雾气中回荡,似在向上天诉说着苦难和祈求。

接着,乾隆帝亲自点燃了柴堆,滚滚浓烟升腾而起,试图冲破那厚重的雾气。祭祀乐声响起,庄重而悠扬,仿佛是天地间的和声。舞者们身着华服,翩翩起舞,以庄重的舞姿向天地神灵致敬,那优美的动作,华丽的服饰,在雾气中构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的画面。

乾隆帝在坛上站立良久,目光始终凝视着天空,仿佛在等待着神灵的回应。仪式结束后,他仍伫立片刻,才在众人簇拥下缓缓走下圜丘。

回宫途中,雾气似乎有了些许消散的迹象。乾隆帝坐在车辇中,目光坚定,心中默默祈祷这场大雾早日退去,还天下一个太平清明。

经过长达数十天的各种祭祀和祈求上天,这连日来的厚重大雾天气才渐渐散去,终于还给北方民众一个朗朗的晴空。

可是,当进入乾隆二十三年三月,一场大旱席卷南北方,数月来滴雨未下。大地干裂,仿佛被巨人撕开了无数道口子,池塘干涸,只剩下龟裂的池底。原本应是翠绿的北方麦田及南方稻田,如今只剩枯黄的禾茬在炽热的风中颤抖。

各地的奏章如雪片一样来到朝廷,乾隆看着这么多赈灾奏章,心情沉重,眉头紧锁,宛如两座山峰。于是召集文武百官共同商量对策。

太和殿内,乾隆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那深深的皱纹里写满了忧虑和不安,目光缓缓地扫视着殿下的文武百官。

“诸位爱卿,如今大旱肆虐,南北皆受其害,百姓苦不堪言。朕欲寻良策救灾,不知诸位有何高见?”乾隆帝声音低沉,带着深深的忧虑问道。

刘墉率先站出,他微微躬身说道:“皇上,当务之急是责令各地官员组织各地民众积极寻找水源,赶紧补种夏粮,以免秋后无粮可收。各地粮仓需速速清点,确保危难时机能及时发放粮食到百姓手中,以解燃眉之急。”

纪晓岚紧接着上前一步,拱手道:“皇上,刘墉所说不无道理,组织百姓兴修水利,一方面可解决当下旱灾缺水之急,另一方面也为日后预防旱灾做准备,未雨绸缪。”

傅恒也出列奏道:“皇上,臣以为可派遣钦差大臣前往灾区,实地监督赈灾事宜,以防贪官污吏克扣救灾粮款,中饱私囊,确保每一粒粮食,每一分钱都用在灾民身上。”

乾隆帝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道:“刘统勋,朕命你为第一钦差大臣,可到各地巡查,负责统筹米粮之事,务必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有的放矢。纪晓岚、刘墉,你们为第二钦差大臣,前往重灾区组织百姓兴修水利,不得有误。傅恒,你选派得力官员为第三钦差,协助刘统勋、纪晓岚和刘墉前往灾区监察赈灾事宜,凡有营私舞弊者、贪赃枉法者一律严惩不贷!”

众臣领旨后,乾隆帝又道:“此次旱灾,关乎我大清根基,众卿务必尽心尽力,若有懈怠,尔等自行了断!”

群臣齐声应道:“臣等遵旨,定当全力以赴,为皇上分忧,为百姓解难。”

随着赈灾措施的逐步实施,情况稍有好转,但旱灾依旧严峻。乾隆帝心急如焚,再次召集大臣商议。

“朕听闻,民间有能祈雨之人,不知是否可信?”乾隆用期待和疑惑的眼神看着群臣问道。

户部侍郎于敏中站出来道:“皇上,祈雨之事,虽无依据,但在这艰难时刻,可安抚民心,不妨一试。”

乾隆帝思索片刻后,点头道:“那就依爱卿所言,着礼部在京城设坛祈雨。同时,继续加大赈灾力度,不可有丝毫懈怠。”

于是,京城中搭起了祈雨坛,乾隆亲自率领文武百官登台祈雨。百姓们听闻此事,纷纷围聚在祈雨坛周围,那一双双眼睛里充满了渴望和期待,期盼着普降甘霖。

祈雨仪式庄重而肃穆,乾隆帝在坛上诚心祈祷,那专注的神情仿佛能感动天地。或许是上天眷顾,亦或是众人的努力感动了上苍,不久后,天空中渐渐聚起了阴云,那阴云如同一座座黑色的山峰,向人们压来。随着一声惊雷响起,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那雨滴仿佛是上天的恩赐,洒落在干涸的大地上。

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跪地感谢上天,那激动的泪水与雨水交织在一起。乾隆帝站在雨中,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笑容如同一缕阳光,穿透了阴霾。

然而,这场雨只下了半个时辰就停了。不用说对全国的旱情来说,就算拿北京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并未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后续的赈灾与恢复生产依旧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