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总督直隶

自从英廉大学士去世之后,和珅身边没有了直接约束,他的贪婪心态更加表露无遗。他不仅代表大清国与东印度公司做贸易,还私下与东印度公司有生意往来。

通过和东印度公司做生意,他积攒了丰厚的家底。并且利用这些财富,在全国开设了许多当铺、钱庄等等。这也是他在乾隆后期被人称作大贪官的主要原因。

而此时的朝廷也开始逐渐分成了两大政治派别:一是以和珅为首、以金钱利益为主的贪腐派;一是以阿桂为首的清流派。

而刘墉属于哪一派呢?别看我经常在刘墉身边,我还真是弄不明白刘墉是哪一派的人。因为刘墉在直隶总督任上,一丝不苟,绝不允许手下有任何贪污腐败的行为。一旦查实,绝不姑息。

比如有一次,他正坐在总督府的书房中审阅公文,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打断了他的思绪。只见他的刑名师爷匆匆走进书房,神色慌张,手中还拿着一封密信。刘墉抬起头,目光犀利地看向师爷,问道:“何事如此慌张?”

师爷赶忙将密信呈上,说道:“大人,刚刚收到线报,您辖下的一处知府衙门,有个叫赵奎的通判,被人举报私下收受盐商的贿赂,数额巨大,而且疑似还牵涉到一起私盐贩卖的大案。”

刘墉听闻,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迅速展开密信,仔细阅读起来。信中的内容详实,列举了赵奎收受贿赂的时间、地点以及涉及的人员。看完信,刘墉猛地一拍桌子,怒喝道:“简直是胆大包天!我在直隶总督任上三令五申,严禁贪污腐败,竟然还有人敢顶风作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师爷小心翼翼地说道:“大人,此事极为棘手。这赵奎在知府衙门任职多年,人脉盘根错节,而且据说他背后还有一些势力在撑腰。”

刘墉冷哼一声,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不管他背后有谁,只要犯了国法,我绝不轻饶!甄平,你即刻去暗中调查,务必将此事的来龙去脉查个清楚,任何细节都不要放过。”

甄平领命而去。刘墉在书房中来回踱步,心中思索着应对之策。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个通判的贪腐问题,背后可能牵扯到更大的利益集团。如果不及时彻查,将会严重影响整个直隶的官场风气,更会损害百姓的利益。

几日后,甄平前来汇报。他神色严峻,说道:“大人,经过几日的调查,此事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这赵奎收受盐商贿赂只是冰山一角,他还与一些不法盐枭勾结,私自贩卖私盐,扰乱盐政。而且,下官发现,知府衙门中的一些其他官员,似乎也对这件事有所耳闻,却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刘墉的脸色铁青,他沉思片刻后说道:“看来,这知府衙门已经被贪腐之风侵蚀得不成样子了。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杀鸡儆猴,以儆效尤。你去准备一下,明日我亲自前往知府衙门,彻查此事。”

第二天,刘墉带着我和甄平,率领一队亲兵,浩浩荡荡地来到了知府衙门。知府听闻刘墉前来,吓得脸色苍白,赶忙率领一众官员出门迎接。刘墉一脸严肃,径直走进衙门大堂,坐在公案上,目光冷冷地扫视着堂下的官员们。

“赵奎何在?”刘墉大声问道。

知府颤抖着声音回答:“回……回大人,赵通判今日身体不适,告假在家。”

刘墉冷笑一声:“好一个身体不适!他这是做贼心虚,知道我要来,躲起来了。你们当中,还有谁知道赵奎的事情,现在主动交代,尚可从轻发落。若等我查出来,休怪我无情!”

堂下的官员们纷纷低下头,无人敢吭声。刘墉见状,心中更加愤怒。他下令,让亲兵们立刻封锁知府衙门,对所有官员的办公场所进行搜查,同时派人前往赵奎家中,将他缉拿归案。

经过一番搜查,亲兵们在赵奎的公案柜里发现了一些与盐商往来的信件和账目,上面详细记录了他收受的贿赂金额和私盐贩卖的交易明细。而此时,前往赵奎家中的士兵也传来消息,赵奎企图逃跑,已经被当场抓获。

刘墉看着搜出的证据,怒不可遏。他当即升堂,审讯赵奎。在铁证面前,赵奎不得不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原来,他贪图盐商的钱财,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为盐商们大开方便之门,不仅帮助他们逃避盐税,还参与私盐贩卖,从中谋取暴利。

审讯完毕,刘墉宣判道:“赵奎身为朝廷官员,不思为国为民,反而贪赃枉法,勾结盐枭,扰乱盐政,罪大恶极。本督判你革职查办,押入大牢,等候朝廷发落。至于知府衙门中那些知情不报的官员,也一并严惩,以正官场风气!”

这一消息传出后,直隶地区的官场为之震动。百姓们听闻刘墉严惩贪官,纷纷拍手称快。

此后,刘墉加大了对直隶地区官员的监察力度,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官员的行为。

他还经常微服私访,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倾听百姓的声音。在他的努力下,直隶地区的官场风气逐渐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