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刘墉被参

刘墉在国子监内缓缓踱步,不经意间听到几个学子在角落里窃窃私语。一个面容清瘦的学子满脸愤慨地说:“这科举怎么能如此污浊?那些有钱的考生就能随意践踏我们的努力,天理何在啊?”另一个稍胖些的学子赶忙捂住他的嘴,慌张地说道:“小声点,这话要是被人听去,可就不得了了。”刘墉心中一振,他意识到,此事远比自己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然而,刘墉还未来得及深入调查,御史祝德麟听闻此事后,出于对朝廷的忠诚和对科举公正的执着维护,毅然决然地上书弹劾刘墉。祝德麟,这位刚正不阿的御史,平日里就对官场的不正之风深恶痛绝。此次听闻国子监的科举贿赂丑闻,他更是义愤填膺。在弹劾奏章中,他言辞犀利,直指刘墉身为兼理国子监事务的官员,却未能及时察觉并制止这等贿赂丑行,难辞其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乾隆帝看到奏章后,龙颜大怒。科举之事,关乎国家根本,容不得丝毫马虎。他当即下令彻查此事,并对刘墉做出了严厉的处分。刘墉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心中虽满是委屈,但他深知自己身为朝廷官员,肩负着维护科举公正的重任。如今出了这般丑闻,自己确实有着不可推卸的失察之责。他没有丝毫辩解,而是暗暗发誓,定要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给朝廷和天下学子一个公正的交代。一场围绕科举公正的激烈较量,就此拉开了帷幕,而刘墉,也将在这场风暴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刘墉回到府邸,坐在书房中,望着窗外盛开的春花,却无心欣赏。他的脑海中不断思索着应对之策。首先,他要找到那些可能知晓内幕的学子。但这件事谈何容易,学子们都惧怕被牵连,大多选择明哲保身。刘墉决定从最信任的几位幕僚入手,让他们暗中去和国子监的学子们接触,以温和的方式询问,打消他们的顾虑。

与此同时,祝德麟也在为进一步彻查此事而忙碌着。他深知,此次事件背后或许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关系网。祝德麟一方面收集着各方的线索,另一方面密切关注着刘墉的行动。他对刘墉并无私人恩怨,只是希望能通过此次事件,彻底整顿科举的风气。

而在陈默堂这边,他开始坐立不安。虽然表面上还强装镇定,可内心却如热锅上的蚂蚁。他担心那些收了钱的考生会因为害怕而泄露秘密,于是派人暗中威胁那些考生,警告他们若是敢吐露半个字,后果将不堪设想。

连璟自从送了礼之后,每日都提心吊胆。他本以为买通了堂官就能高枕无忧,可如今看到事情闹得越来越大,心中后悔不已。他想去找陈默堂退钱,可又怕遭到报复。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陈默堂派来的人找到了他,恶狠狠地警告他不许乱说。连璟吓得脸色苍白,连连点头。

刘墉的幕僚们经过一番努力,终于从一些学子口中得知了一些蛛丝马迹。他们了解到,除了连璟之外,还有其他几位考生也参与了贿赂。而且,似乎有一个神秘的中间人在牵线搭桥。刘墉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一喜,他知道,只要顺着这条线查下去,或许就能揭开整个事件的真相。

然而,就在刘墉准备进一步深入调查的时候,又出现了新的麻烦。一些朝中官员开始为陈默堂说情,他们在乾隆帝面前旁敲侧击,试图减轻此事的影响。这些官员或是与陈默堂有利益往来,或是担心此事牵连太广,影响朝堂的稳定。乾隆帝在这些声音的干扰下,对刘墉的调查产生了一丝怀疑。他下旨让刘墉尽快给出调查结果,同时警告他不可偏袒任何人。

刘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既要面对朝中的说情势力,又要尽快查明真相。但他没有丝毫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决心。他知道,科举公正乃是国家的根基,若是在这件事上妥协,将会让天下学子寒心,也会让朝廷的威望受损。

刘墉重新梳理了所有线索,决定从那个神秘的中间人入手。他派出了最得力的捕快,四处打听中间人的下落。经过一番艰苦的追查,终于找到了这个关键人物——一个名叫图三的市井混混。图三平日里游手好闲,专靠给人牵线搭桥谋取私利。

刘墉亲自审问图三。图三刚开始还百般抵赖,妄图蒙混过关。但刘墉凭借着他那犀利的眼神和高超的审讯技巧,逐渐突破了图三的心理防线。图三终于交代了整个贿赂事件的来龙去脉,包括哪些考生参与了贿赂,给了陈默堂多少财物,以及他们之间是如何联系的。

刘墉拿到这份关键的口供后,心中大喜。但他知道,还不能掉以轻心。陈默堂身为国子监堂官,在朝中也有一定的人脉,他必定会想尽办法为自己开脱。刘墉整理好所有证据,准备向乾隆帝上奏。

然而,就在他准备进宫面圣的前夕,陈默堂得到了消息。他惊恐万分,决定铤而走险。他买通了刘墉府邸的一个家丁,企图偷走那份口供。这个家丁趁着夜色,偷偷潜入刘墉的书房。就在他翻箱倒柜找到口供,准备溜走的时候,被刘墉安排的暗卫当场抓住。

刘墉看着被押上来的家丁和失而复得的口供,心中暗叹陈默堂的狗急跳墙。他知道,这场较量已经到了关键时刻。他带着证据,毅然进宫面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