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看到刘墉呈上的证据后,龙颜大怒。他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国子监堂官竟敢如此胆大妄为,公然破坏科举制度。乾隆帝当即下令,将陈默堂革职查办,参与贿赂的考生全部取消考试资格,并永不录用。同时,对那些为陈默堂说情的官员也进行了严厉的斥责。
尽管如此,祝德麟也没有放过刘墉。他深知,科举舞弊之风若不遏制,必将如蝼蚁蛀堤,腐蚀朝廷根基。于是,在那寂静的深夜,祝德麟书房内灯火通明,他奋笔疾书,一纸弹劾奏章如利箭般直指兼管国子监的刘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刘墉得知祝德麟还在继续弹劾自己,心中恰似打翻了五味瓶,百般滋味涌上心头。他自认为在乾隆申饬之后,已经处理过此事,而没想到祝德麟抓住这事儿没完没了。但他也清楚,自己身为兼管之人,对国子监内发生的这等丑事,确实难辞其咎。
很快,便在朝堂之上又掀起了一场小小的风波。
“刘墉,你可知罪?”乾隆帝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威严而冰冷,仿佛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
刘墉闻言,赶忙“扑通”一声跪地,重重地叩首,额头触地发出沉闷的声响,说道:“臣知罪,臣未能监管好国子监事务,致使发生此等舞弊之事,愿领责罚。”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与愧疚。
此时,朝堂之上分成了两派。以祝德麟为首的一派,坚决主张严惩刘墉,以儆效尤。祝德麟出列,双膝跪倒,言辞激烈地说道:“陛下,科举乃国家根本,关乎天下公平。刘墉身为兼管国子监要职,却未能杜绝舞弊,致使考场乌烟瘴气,此罪不可轻饶。若不重罚,何以平民愤,何以正科举之风?”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引得不少大臣纷纷点头赞同。
而另一派以和珅、王杰为首的大臣,他们则为刘墉求情。其中王杰上前一步,躬身说道:“陛下,刘大人一向忠心耿耿,为朝廷尽心尽力。此次虽有失职之责,但并无确凿证据表明他直接参与或知晓考生贿赂堂官之事。况且刘大人平日对国子监事务多有建树,恳请陛下念在他往日功绩,从轻发落。”
和珅也出班奏道:“皇上!天下人谁不知刘墉以清正廉洁着称,不能因一时疏忽就断送了刘大人的一生啊,皇上!”赞同和珅的官员皆应声附和。
乾隆帝静静地听着双方的争辩,目光在大臣们身上来回扫视。许久,他开口道:“科举舞弊,绝不容忍。刘墉虽无直接参与证据,但身为管理者,难脱干系。”最终,刘墉还是受到了相应的处分,他被降职一级,罚俸一年。
经此一事,刘墉心中满是懊悔与自责。他深知,自己的仕途和声誉已受到严重影响。
而这场科举贿赂案,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时科举考场存在的诸多弊端。它让朝廷上下深刻意识到,整顿考场风气、加强监察机制,已是刻不容缓。
刘墉并未因这次挫折而一蹶不振。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坚定,暗中展开调查,决心揪出幕后黑手,还科举一个公正。在经过一番彻查后,他终于将参与科举贿赂的一干人等绳之以法。
当消息传来,朝堂之上一片哗然。乾隆帝对刘墉的做法赞赏有加,恢复了他的官职。京城的春天,依旧繁花似锦。而经过这场风波,国子监也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再次在校园中回荡,那声音仿佛在诉说着科举的公正与希望,也见证着朝廷维护公正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