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听后,欣慰地说道:“琰儿,此次与刘墉出行,你确实收获颇丰。希望你能将这些所见所闻所思,运用到日后的治国理政中。”
颙琰恭敬地说道:“儿臣定当不负皇阿玛期望。”
乾隆看着颙琰,眼中满是赞许。他知道,经过此次历练,颙琰已经逐渐成长起来,有了担当大任的能力。
而刘墉,依然兢兢业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与颙琰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在复杂的朝堂环境中,相互支持,共同为大清的江山社稷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颙琰对治国之道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他深知,要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不仅需要有正确的政策,更需要有像刘墉这样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臣子。
颙琰从刘墉身上学到了如何在复杂的情况下保持冷静,如何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如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他们俩,竟然做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
有一天,颙琰找到刘墉,忧心忡忡地说道:“刘大人,如今朝廷内外,暗流涌动,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我该如何应对?”
刘墉看着颙琰,语重心长地说道:“殿下,无论局势如何变化,您只需牢记以百姓为本,以国家为重。在处理事务时,要明辨是非,坚守公正。对于各方势力,要恩威并施,不可偏袒任何一方。”
颙琰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他按照刘墉的建议,开始在朝堂上逐渐树立自己的威望……
颙琰依着刘墉的建议,在朝堂行事越发沉稳练达。他平日里谨言慎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政务之中。每有朝廷议事,他总是先耐心倾听各方言论,而后结合自己在民间的所见所闻,提出独到且务实的见解。渐渐地,朝中大臣们对这位皇子的看法悄然发生改变,从最初的观望,到后来开始对他的观点有所重视。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颙琰在朝堂上崭露头角,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开始按捺不住。以和珅为首的一派势力,察觉到颙琰可能对他们的权势构成威胁,便暗中谋划着如何打压颙琰。和珅此人,狡黠多端且善于揣摩圣意,在乾隆朝深得宠信,权势滔天。他纠结了一帮党羽,时常在乾隆面前旁敲侧击,试图诋毁颙琰。
一日,宫中举办宴会,群臣齐聚。和珅在宴会上佯装醉酒,趁着众人兴致正高,话锋一转,说道:“殿下此次山东之行,听闻颇为尽兴,想必也见识到了不少奇闻异事。只是,听闻殿下在曲阜与孔家众人交流甚欢,不知都探讨了些什么治国理政的高见啊?”和珅表面上是好奇询问,实则话里藏刀,意图试探颙琰,若颙琰回答稍有不慎,便可能被他抓住把柄。
颙琰心中明白和珅的险恶用心,却并未慌乱。他微笑着缓缓说道:“和大人,此次曲阜之行,本皇子与孔家众人探讨的,不过是些儒家文化中关于仁爱、礼义之道。在本皇子看来,治国理政,应以民为本,施仁政,倡礼义,方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这也是圣人留下的智慧,本皇子不过是略加领悟罢了。”颙琰的回答不卑不亢,既表明了自己对儒家文化的尊崇,又巧妙地避开了和珅的陷阱。
和珅见颙琰应对自如,心中暗自恼怒,但又不便发作。他眼珠一转,又说道:“殿下所言极是,只是这儒家之道虽好,可在这复杂多变的朝堂之上,光靠仁义怕是难以服众啊。还需有些雷霆手段,方能震慑群臣。”和珅这话说得隐晦,却意在暗示颙琰过于仁厚,不适合在朝堂生存,同时也是在试探乾隆对颙琰的态度。
乾隆坐在主位上,听到和珅此言,微微皱眉。他看了看颙琰,又看了看和珅,心中明白和珅的心思。还未等乾隆开口,颙琰便笑着回应道:“和大人此言差矣。雷霆手段固然重要,但一味地以威服人,恐非长久之计。唯有恩威并施,方能让人心悦诚服。就如同治理国家,既要以律法约束百姓,更要以仁政安抚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