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听了颙琰的回答,心中暗自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他开口说道:“琰儿说得不错。治国之道,讲究的是平衡。仁义与威严,缺一不可。你们身为朝廷重臣,都应深谙此理。”和珅见乾隆如此表态,心中虽不情愿,但也只能暂时作罢,表面上还得对颙琰的言论表示赞同。
经此一事,颙琰更加明白朝堂斗争的险恶。他深知,仅凭自己的力量难以与和珅这样的势力抗衡,唯有不断提升自己,赢得更多大臣的支持,同时获得乾隆的绝对信任,才能在这波谲云诡的朝堂中站稳脚跟。
此后,颙琰更加勤奋地学习,不仅深入研究儒家经典,还广泛涉猎其他治国之术。他时常微服出宫,了解民间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收集百姓对朝廷政策的看法和建议。回到宫中,他便将这些信息整理归纳,思考如何改进朝廷的政策,以更好地惠及百姓。
刘墉对颙琰的成长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时常暗中帮助颙琰,为他出谋划策,指点朝堂上的利弊得失。在刘墉的教导下,颙琰学会了如何识破小人的阴谋诡计,如何与不同性格的大臣打交道,如何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找准自己的立场。
小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颙琰在朝堂上的威望日益提高。一些正直的大臣,看到颙琰心怀天下、勤奋好学且为人正直,纷纷主动向他靠拢。而颙琰也深知这些大臣的支持来之不易,对他们礼遇有加,时常与他们交流治国理政的心得,共同为大清的未来谋划。
然而,和珅一派并不甘心就此失败。他们暗中监视着颙琰的一举一动,试图抓住他的把柄,再次发动攻击。一场更为激烈的朝堂争斗,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悄然酝酿着……
一日,颙琰收到一份密报,称在京城周边的一些地区,有官员与地方富商勾结,私自抬高粮价,致使百姓生活困苦。颙琰深知此事关乎民生,若不及时处理,必将引发民怨。他决定亲自彻查此事,给百姓一个交代。
颙琰将此事告知乾隆,乾隆对他的主动担当表示赞赏,并赐予他便宜行事之权。颙琰领命后,立即与刘墉商议调查事宜。刘墉凭借着自己多年的为官经验,为颙琰制定了详细的调查计划。他们决定兵分两路,刘墉负责从京城的官场入手,调查是否有官员参与其中;颙琰则乔装打扮,深入民间,收集证据。
颙琰带着几个亲信,扮作商人模样,来到了传闻中粮价上涨最为严重的地区。他们走街串巷,与当地百姓交谈,逐渐了解到了事情的全貌。原来,当地的一个富商与负责粮食管理的官员相互勾结,囤积居奇,故意减少粮食供应,从而抬高粮价,谋取暴利。百姓们敢怒不敢言,生活苦不堪言。
颙琰心中愤怒不已,但他深知此时不能冲动。他一边继续收集证据,一边等待刘墉那边的消息。经过数日的秘密调查,刘墉也有了重大发现。他通过一些线人,找到了几个与富商勾结的官员往来的书信,信中详细记录了他们的阴谋和利益分配。
颙琰与刘墉会合后,将双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了整理。证据确凿,他们决定立即回宫向乾隆禀报。乾隆听了颙琰的汇报后,龙颜大怒,下令立刻将涉案的官员和富商全部缉拿归案。颙琰亲自督办此案,将这些贪官污吏和不法商人绳之以法,为百姓出了一口恶气。
此事过后,颙琰在民间的声望大增,百姓们纷纷称赞他是一位心系百姓的好皇子。在朝堂上,颙琰也因这次事件,赢得了更多大臣的敬重和支持。和珅等人本想借此机会看颙琰的笑话,没想到却让颙琰再次树立了威望,他们心中愈发嫉恨,但又一时找不到新的机会来对付颙琰。
然而,和珅并不打算就此放弃。他深知,只要颙琰继续在朝堂上崛起,自己的地位必将受到威胁。于是,他开始谋划一场更大的阴谋,试图彻底让颙琰失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