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旨,末将告退。”
“殿。。。殿下,这。。。”郑森听的是口干舌燥,听这意思,郑家好像都快赶不上趟了?还有,这太子也太厉害了吧,这就搞了快两亿的钱财了?郑家积累这么多年,不知道有没有这么多的资产,果然这国家搞钱就是快啊。
只是当今圣上要脸,不会搞钱罢了,这朝廷要是有钱,那还拿什么跟朝廷对抗?郑森是‘这’了半天也没说出话来,不行,得赶紧回去让父亲答应,不然让沈家主导所谓的海军了,郑家就很难再插上手了。
郑森倒是知道太子所说的沈家,不出意外的话,十之八九就是沈廷扬的家族,他们沈家一直经营东北沿岸的海上生意,郑家则一直在东南和南部活动,现在海上最有实力的,也就他们两家了,没想到啊,太子竟然已经把沈家收编了,得赶紧让父亲决断。
“郑兄,留给郑家考虑的时间不多了,利弊刚才也已经和你说的很清楚了,以后,海上是国朝重中之重,国朝将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不妨坦白的告诉你,我的规划是之后要控制整个南海区域,海军必不可少,机会就在眼前,多的就不再说了,相信郑总兵会有自己的判断。”
“是,殿下,在下一定将殿下的话传达给家父,在下这就告辞回福建,请殿下见谅。”说着郑森就起身告辞了,马不停蹄的赶回福建将消息告诉郑芝龙。
接下来,就是人才挖掘了,朱慈烺派人去一打听,才知道毕懋康已经致仕在家了,再一打听,好家伙,这人在崇祯初年就设计出了燧发枪,一度成为南京兵部侍郎和南京户部侍郎。
但是后来因为看不惯南京官场的浑浑噩噩,就两度辞官归隐,而上书给朝廷的《军器图说》,也不知道为什么,朝廷并没有进行火器改革,可能,是因为没钱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至于西学的徐光启和弟子孙元化,现在都已作古,而且孙元化因为三顺王的兵变,导致时任登莱巡抚的孙元化获罪,被论罪斩首。
哎呀,真是气人啊,大明的各项人才,不是在致仕在家,就是被朝廷杀了,不知作何评价。
让人调查一番之后,朱慈烺就着人去毕懋康的老家请老爷子出山,想要带多少弟子子侄,只要是这方面的人才,多少都无所谓,待遇从优,不必在朝,只需潜心研发火器即可,朱慈烺现在走不开,只能修书一封邀请了,毕竟频繁出宫也是不可能 的 。
十一月,毕懋康携弟子子侄等一百余人到达天津卫,接手组建兵工厂,从周边招募工匠,开始制造燧发枪,朱慈烺也从京城招募了一批工匠送往天津卫,加上天津卫本来就是两大匠籍集中地之一,各类的工匠还是非常充足的。
至于造船的事,却是有些棘手,工匠倒是多得很,只是只能建造一些中小型战船,大型战船基本没啥技术资料,朝廷倒是有来着,不过,听说好像被哪个兵部主官为杜绝再次开海,一把火给烧了,真是该死的东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