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舍和下舍相比,时间更加自由,自己可以多读书,多看书,多抄书。
上午崔夫子会领读一部分文章,下午崔夫子就会引经据典对上午的内容进行释义讲解,谈出处,用法,典故,道理等。
这一部分王青云是最感兴趣的,也许是离书里的人物很近的缘故,王青云总有不同的体会。
王青云等学子上午最激情,崔夫子下午最激情,讲到兴奋处,甚至会忘记时间,有时候给进度快的同学讲了一下午,轮到王青云几人的时候已经到了放课的时候。
有时候给王青云几人讲课讲到忘了时间。
这是在下舍从未体会到的。
虽然崔夫子有时讲论语,有时讲孟子,有时讲中庸,但是,王青云和李皓依然听得得意,听得认真。
因为两人天资确实不错,又早将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现在只是融会贯通耳。
所以,王青云几人听崔夫子讲课就十分认真,也很有收获。
至于其他学子怎么样王青云就不知道了。
中舍的课程很快,往往上午讲一大段,下午就手不停笔,加释注解,抄书的时候王青云就刻意留了空隙,现在正好用上。
没听过国学的真的难以想象,大量的典故纷至沓来,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再到大秦一统,大魏文治,听到精彩处,王青云也不时鼓掌。
这些衍生来的故事不仅精彩,而且入迷,比说书先生讲的好听多了,因为这些都是真的。
听崔夫子说始皇帝不是一个暴君,而是一个伟人,是被大魏开国皇帝赵弘武盛赞过的帝王。
据说赵弘武原名叫赵五,本是一名小卒,因为家里排行老五,所以叫赵五,称帝以后才改叫赵弘武。
这可不兴出去说啊,可是要掉脑袋的。
至于为什么王青云知道,是因为每个大魏人都知道,知道归知道可不能大庭广众乱说。
否则一个大不敬就是砍头。
也因为下午课业太重,所以王青云只好上午抄书,因为不仅孟子没抄完,五经还没抄呢?还有白师傅给的医书还没抄呢。
其实抄书还是挺好的,至少认认真真地通读一遍,并不遗漏,也更巩固。
因为抄的认真,王青云进度并不算快,纸张消耗也不少。
估计五经是肯定抄不完了,更不用说医书了。
最近实在太忙,也不知道崔夫子哪来这么大劲,一天的课都是往最多了讲。
王青云也没时间鼓捣自己的颜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