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二楼的那个中年人却是把目光放在了王青云刚刚书写条幅的字上边,因为二楼角度更好,看得更清楚,尤其是一些细节,笔锋,笔力,转折,这中年人看得极为仔细。
王青云的字其实并没有那么好,只是比一般童生要好得多,和秀才水平差不多,但是字体却是独树一帜,仔细看还能看出其中的根骨。
字无骨不成字,王青云的字已经颇具根骨,只要坚持,未来至少也能凭字大富大贵。
只不过一楼的读书人首先就忽视了王青云的字,因为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一个顽童的字实在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即便考上童生又如何,没有几十年的功底甚至都不足为外人道。
他们明显对于第二关上联的兴趣更大。
至于其他人,大多目不识丁,也看不出个好歹。
随着条幅抖落,第二联上联已经出现:
“ 十年寒窗,学贯九州八荒,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日一定要中”
哇
也不知道哇什么?可能是看见字数太多,看客纷纷震惊,别问,问就是字数越多肯定越难。
而夫子学子们倒是识货的,看到这上联众学子也是倒吸一口凉气,对倒是可以试着对一下,但是想要完美契合可以说在场众人还没有这个功底。
第一时间并没有感慨,而是感同身受,在场的读书人谁不是这样啊,这对联对的人心酸的紧,这对联很明显是贺宣等府试通知的时候写的,此时读来无比符合在场学子的心境。
贺宣有这个实力,众人毫不怀疑。
王青云对于这个上联也颇多感慨,前世参加都对烂了,像什么“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浆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经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再比如“十卷诗赋,学之九章八股,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此联堪称绝妙。”
这些都是一到十的对联,王青云也记得几个,改一改,还能用。
看大家都陷入沉默,那壮汉就以为这对联定是无比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