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掌柜的话说出口,众人顿时松了一口气,他们也不知道这口气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吊着的。
这些书生都知道文宴的规矩,可是无一人敢挑战,前两题还有希望,第三题却是他们的心头障,过两关和过三关的意义完全不一样。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前两关只是热身,第三关才是大鱼,所以他们即便不挑战,也绝不允许自己只成功两道,那可是真的会道心不稳的。
所有人最开始对于王青云的好奇多过期待,毛头小子,初生牛犊不怕虎可以理解,直到王青云证明自己,他们才觉得自己过于浅薄了。
才学暂且不说,只勇气人家就强过众人三分。
紧接着,二楼的条幅就又落了下来,众人的思绪也被打断。
只见条幅上写着四个字:少年意气
这就是这次第三关的题材了,诗词虽是小道,在科举中占据比例不大,但是文人却恰恰更喜欢诗词,这是为什么?
可能是因为诗词更容易流传吧,扬名多靠诗词歌赋,诗词的地位还要靠前,一首好的诗词,不仅文人能够感受到,即便是稚童也能朗朗上口。
“这贺宣吃上文宴那年也才不到二十吧?”有人感慨道。
“是啊,真是年轻啊”
“可不就是少年意气吗?”
“可惜了,这要是景啊,物啊的还有希望,这少年意气我是真不知如何作诗”
“是啊,还要所有人都认可,难了”
……
一众文人,则是纷纷摇头,李皓也是暗自为王青云捏了一把汗。
中年人脸上的笑容更加精彩了。
而台上的王青云最先想到的就是毛爷爷的《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不过,与此时的情景却是对不上,王青云不由地陷入了思考。
下边的人群说话声也小了许多,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台上的那个身影之上,目光中是期待,还是什么,谁也看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