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历1918年贺子锋跟好友赵光远一起回到了祖国。
贺家家道中落,自然没有什么银钱替贺子锋上下打点,所以留学时期的积累的人脉就显得十分重要。
受家庭的影响贺子锋是个守旧的人,上辈子他乍一回国便被朋友介绍到了北方政府。
那时的北方政府毕竟是名义上的合法政府,于是他欣然接受。
年轻时空有一腔热血,等到周旋于显贵当中才渐渐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成绩,其实就是那些人用来装点政绩的门面。
一群高高在上,只知灯红酒绿的政客。他们对外软弱,出卖国家利益换取自己的政治地位;对内压迫,民众于他们轻如草芥。
晚上躺在床上,借着昏暗的灯光,贺子锋拿出了被他细心收起来的举荐信。
思虑再三,他将这封信夹进了桌上的书里。这一次,他想换一条路试试。
6月初,贺子锋与赵光远在津门下了船。
“子锋兄,那你我就此别过?”赵光远知道贺子锋是准备投奔北方政府的。
“海外漂泊了四年,光远是准备回乡?”贺子锋问。
赵光远是他在普林斯顿的小学弟,这孩子幼时父母双亡,全靠堂兄接济读书,后来被选派留学。
他与赵光远差了四岁,按理说交集不多,但因为都是穷人,勤工俭学的时候常能遇到,遂熟识起来。
他从西点毕业的时候,赵光远也正好完成学业,二人因此决定结伴返乡。
“不回家了,家里早没什么人了,我去西北找我大哥。”赵光远口中的大哥是西北*阀方基善将军的得力干将,后来在与矮脚鬼的作战中壮烈牺牲。
“你大哥不是在西北参军么,你这是打算投笔从戎了。”贺子锋笑着说,同时也有些惭愧。
赵家兄弟都是好样的,赵光远的大哥赵光南牺牲后,他们兄弟八人先后参军报国。
到了1939年他辗转得到消息,光远已经在38年的台庄殉国,那一年他才35岁。
英年早逝,可悲,可叹,更可敬。他做到了他一直渴望的事。
“大哥说方将军很重视人才,知道我将要完成学业,提了好几次让我去西北任职。”赵光远有些腼腆的说。
“这是好事啊。”贺子锋拍了拍他的肩膀。
“其实,若不是子锋兄已有高就,我是想拉着你一起去西北的。你是西点毕业的高材生,这样的人才国内都少有。”赵光远羡慕的说。
“什么国内少有。”贺子锋摇了摇头,“不过就是一庸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