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次次的上山下山,傅斯年逐渐掌握了一些技巧。他发现,当他的呼吸与步伐配合默契时,身体会变得更加轻盈,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支撑着自己。
傅斯年开始尝试着利用路边的树枝和岩石,轻轻一拉或一踏,就能让他的速度更快,身姿更加灵活。傅斯年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欣喜和自信,仿佛看到了他在武学之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大家也都在努力地练习着,虽然疲惫不堪,但他们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和执着。有的弟子在下山时不小心摔倒,但他们立刻爬起来,拍掉身上的尘土,继续投入到练习中;有的徒弟则相互交流着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掌握金雁功的技巧。
整个山间都回荡着他们的呼喊声和脚步声,仿佛是一首充满活力的青春乐章,奏响了他们武学梦想的序曲。
马钰道长和三子们在一旁看着徒弟们的练习,不时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当徒弟们基本掌握了上山下山的技巧后,马钰道长将他们召集到一起,传授了金雁功的口诀。
“徒儿们,记住这口诀:气起丹田贯涌泉,提纵之间身如燕。借力打力随风舞,金雁翱翔天地间。这口诀需与你们的内力相结合,不断练习,方能让金雁功更上一层楼。” 马钰道长的声音在山间回荡,宛如山间的清泉,流淌在徒弟们的心间。
弟子们纷纷默念口诀,用心体悟其中的奥秘,试图将口诀中的意境与自己的修炼相结合,进一步提升金雁功的境界。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徒弟们无论是在练武场练习剑法,还是在山间修炼轻功,都刻苦努力,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深知,这武学之路漫长而艰辛,但只要坚持不懈,必将在这江湖中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而这金雁功,便是他们踏上江湖之路的一对翅膀,同时也是保命的绝招,只要跑得快,就能长存于江湖!
时光荏苒,自马钰道长悉心教授徒弟们内功心法、全真剑法以及金雁功后,重阳宫上下一片勤修苦练之风。晨钟未响,弟子们便已在练武场上挥汗如雨;夜幕深沉,仍有不少人在月下闭目沉思,感悟内力的流转。
傅斯年因着前世的武学积累,在修炼之路上进展神速。每一次运功,他都能迅速沉浸其中,感受体内气息如灵动的溪流,顺着经络奔腾不息,对招式的领悟也远超常人。一年一度的比武大会,便成了傅斯年崭露头角的舞台。
演武场上,晨光熹微,洒在一群身着小道袍的孩子们身上,泛起淡淡的金色光晕。这些孩子不过八九岁年纪,脸上却洋溢着认真与执着,稚嫩的小手中紧握着与他们身形相比略显修长的木剑,一场紧张激烈的同门比试即将在这里拉开帷幕。
傅斯年站在场地的一角,身姿虽显稚嫩却挺拔如小松,眼神明亮而坚定,透露出一股超越年龄的沉稳。我轻轻摩挲着手中的木剑,剑身上的纹理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武学故事,也承载着我对这场比试的期待与决心。
随着师父的一声令下,比试正式开始。傅斯年的第一个对手是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名叫赵小虎。赵小虎生性活泼,此刻却也一脸严肃,双手紧握木剑,大喝一声,便朝着傅斯年冲了过来,木剑直直地刺向傅斯年的腹部,剑势虽略显笨拙,但也带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
傅斯年不慌不忙,眼神专注地注视着赵小虎的剑路。就在剑即将刺到身前的瞬间,他侧身一闪,轻松避开了这一击。
与此同时,他手中的木剑微微一抖,使出全真剑法的起手式 “拨云见日”,木剑轻轻拨开赵小虎的剑,顺势向前一递,剑尖停在了赵小虎的肩头。整个动作行云流水,干净利落,引得周围观看的小弟子们发出一阵惊叹。
“傅斯年好厉害!”
“这一招真漂亮!”
小弟子们的夸赞声传入傅斯年的耳中,他的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但很快又恢复了专注的神情。赵小虎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傅师兄,我输了。” 傅斯年收剑,拱手说道:“赵师弟,你很不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