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安城慢慢恢复生机,朝堂上选拔人才、惩治腐败工作有序推进之时,杨玉环的目光又落在了另一项关乎大唐根基的大事上 —— 恢复礼仪制度。她心里清楚,礼仪制度就好比是大唐这座大厦的基石,只有基石稳固,大厦才能屹立不倒。宫廷的礼仪规范,不仅彰显着皇家的威严,更对整个国家的风气有着深远影响。
这日,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兴庆宫的偏殿内。杨玉环端坐在主位上,面前站着几位白发苍苍的宫廷礼仪专家。这些专家们在礼仪方面堪称权威,可如今面对百废待兴的礼仪制度,也都面露难色。
“各位先生,今日把大家请来,是想一同商议恢复和完善我大唐礼仪制度之事。” 杨玉环轻声说道,声音虽轻柔,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一位年长的礼仪专家,名叫郑老,他微微躬身,说道:“娘娘,这礼仪制度荒废已久,如今要恢复,谈何容易啊。且不说那些繁琐的仪式细节,单是相关的典籍,在战乱中也损毁不少,这可如何是好?”
杨玉环轻轻点头,神色凝重地说:“郑老所言极是。但正因为艰难,才更需我们齐心协力。典籍虽有损毁,可诸位先生心中的学问还在。咱们先从熟悉的部分入手,比如宫廷宴会的礼仪规范,这是日常之事,也最能体现我大唐的风范。就说这宴会的座次安排,以往不同品级的官员、皇室宗亲,座次都有严格规定,稍有差错,便是失礼。如今要恢复,就请李老您先讲讲,在这混乱的局势之后,重新梳理座次,需要着重考虑哪些方面呢?”
李老,这位在礼仪研究上造诣颇深的专家,清了清嗓子,说道:“娘娘,座次安排,首重品级,这是朝堂秩序的体现。一品大员与九品芝麻官,座次自然有天壤之别。但同时,皇室宗亲的地位尊崇,虽无具体品级可比,却也需格外考量。以以往惯例,宗亲依血缘亲疏,靠近陛下与娘娘的主桌。然而,如今局势不同,一些偏远宗亲或有立功表现,或与朝中要员关系紧密,这在安排时也需权衡。比如,远在边疆立功归来的某位郡王,按旧例座次偏远,但论其功绩,是否应适当提升座次,以示嘉奖,这便是需要斟酌之处。”
杨玉环认真聆听,微微颔首,说道:“李老分析得极为透彻。如此,就劳您先列出一份座次安排的初稿,以品级为基础,再兼顾亲疏关系、功绩等因素。同时,宴会中的上菜顺序、饮酒礼仪,也一并梳理出来。这上菜顺序,可大有讲究,不同菜品的寓意、主次,都与礼仪相关,可不能乱了套。”
李老领命,退到一旁,开始奋笔疾书。
接着,杨玉环又转向一位年轻些的礼仪专家,赵先生,说道:“赵先生,官员的朝见仪式,也至关重要。这是体现朝廷威严、官员忠诚的重要环节。您说说,如今恢复朝见仪式,有哪些要点?就拿官员入宫的路线来说,从宫门到朝堂,该如何行进,都有说法。”
赵先生恭敬地回答:“娘娘,官员入宫,依品级不同,从不同宫门进入。品级高者,走正门,以示尊崇;品级稍低者,从侧门进入。入宫后,行进路线也有严格规定,需沿着特定的御道前行,不得随意偏离。若有官员误走他路,便是对皇家威严的冒犯。而且,行进速度也有要求,需稳步前行,不可匆忙,亦不可拖沓,要彰显出官员的沉稳与庄重。”
“好,那您就负责整理一份朝见仪式的详细流程,从官员入宫开始,到退朝离开,每一个步骤都要清晰明了。包括官员的着装规范,朝服的样式、颜色、配饰,不同品级该如何穿戴,都要明确。还有参拜的姿势、言辞,都有严格要求,这关乎官员对陛下的敬意,丝毫马虎不得。” 杨玉环吩咐道。
然而,解决典籍损毁问题迫在眉睫。杨玉环深知,仅凭几位专家的记忆远远不够,必须多方寻觅典籍线索。她先是命人在宫中藏书阁仔细翻找,哪怕是残页断章,都小心收集起来。那些日子,藏书阁内尘土飞扬,负责查找的宫女、太监们在堆积如山的书籍中忙碌穿梭,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同时,杨玉环下旨,向各地官府发出通告,要求他们全力搜寻流落民间的礼仪典籍。通告中承诺,若有人献出珍贵典籍,将给予丰厚赏赐。一时间,各地官府纷纷行动起来,张贴告示,挨家挨户询问。在一些偏远小镇,官府的差役们不辞辛劳,走进每一个书坊、每一户书香人家,耐心解释寻找礼仪典籍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杨玉环还召集了长安城内的知名学者,在宫中开设专门的研讨场所。学者们围坐在一起,凭借各自的学识和记忆,对收集到的残篇断简进行比对、整理。他们常常为了一处记载的解读争论得面红耳赤,杨玉环便会在一旁耐心倾听,适时给出自己的见解。
“先生们,这处关于祭祀礼仪的记载,虽残缺不全,但依我看,从这残留的文字推断,祭祀时所用的祭品种类,应与时节有着紧密联系。” 杨玉环指着一片泛黄的典籍残页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