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恢复礼仪制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位老学者捋着胡须,点头称是:“娘娘所言极是。只是这具体的对应关系,还需从其他残篇中寻找线索。”

为了激发众人的积极性,杨玉环还举办了知识竞赛。她提出一系列关于礼仪制度的问题,让学者们抢答,获胜者能得到珍贵的文房四宝或宫中珍藏的书籍。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学者们的热情,他们日夜钻研,力求在竞赛中脱颖而出。

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一些原本零散的记载逐渐拼凑出完整的脉络。例如,通过对多篇残篇的整合,终于梳理清楚了宫廷宴会中乐舞的完整流程,从开场的曲目选择,到不同环节舞者的变换,都有了清晰的依据。

经过数月的努力,大量散落的礼仪典籍被重新收集起来,虽仍有缺失,但已足够支撑礼仪制度的初步恢复。杨玉环和礼仪专家们以此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对大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完善和细化。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兴庆宫的偏殿就成了礼仪制度恢复的 “战场”。杨玉环每日都会来到这里,与礼仪专家们一同探讨、研究。遇到分歧时,她总是耐心倾听各方意见,再权衡利弊,做出决策。

一日,李老将宫廷宴会座次安排的初稿呈给杨玉环。杨玉环仔细看着,眉头微微皱起。“李老,您看,这部分皇室宗亲的座次,按照您的安排,与品级较高的官员距离过近,是否会显得不够尊崇?咱们大唐以皇室为尊,这一点在礼仪上必须体现出来。就拿上次宴会上,某位郡王与一位尚书相邻而坐,郡王虽无实职,但身份尊贵,这样的安排,会不会让郡王觉得失了颜面,也让其他宗亲心生不满呢?”

李老一拍额头,说道:“娘娘真是细致入微。是老朽疏忽了,这就修改。依娘娘所言,可在皇室宗亲与官员座次间,设置一道屏风,既分隔开,又能显示出两者的不同地位,且在视觉上也更为美观庄重。”

在研究官员朝见仪式时,赵先生提出:“娘娘,朝见时,官员们奏事的时间是否要限制?若不限制,恐怕会耽误陛下处理其他政务。比如上次朝会,一位官员奏事冗长,从民生琐事谈到地方治理,面面俱到,却花费了近一个时辰,导致后面几位官员的要事都未能及时上奏。”

杨玉环思索片刻,说:“赵先生这个提议不错。但限制时间也不能一刀切,重要事务自然要给官员足够时间阐述。我看这样,一般事务,限定半个时辰内奏完;重大事务,可酌情延长。具体如何判断,由朝堂上的侍官负责。侍官需提前了解官员所奏之事的大致内容,以此判断是否为重大事务。同时,也可在朝堂上设置沙漏等计时工具,提醒官员时间。”

随着研究的深入,问题也接踵而至。比如宫廷宴会中的乐舞安排,不同场合该演奏何种曲目,舞者的服饰、动作又该如何规范;朝见仪式中,遇到特殊情况,如官员突发疾病,该如何应对。每一个问题,杨玉环都和礼仪专家们反复商讨,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在恢复宫廷礼仪的过程中,杨玉环还特别注重细节的传承。她常常对礼仪专家们说:“我大唐的礼仪,历经数代传承,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对国家的期许。咱们恢复礼仪制度,不仅要让它严谨规范,更要让它承载着大唐的文化底蕴。就像宫廷宴会中的敬酒礼仪,敬酒的顺序、说辞,都有深意。从陛下、娘娘开始,依次向宗亲、官员敬酒,这体现了皇家对臣下的关怀;而官员回敬时,言辞、动作都要表达出对皇家的忠诚与敬意。”

有一次,在讨论宫廷宴会中的敬酒礼仪时,一位年轻的礼仪学徒提出:“娘娘,如今这敬酒礼仪,是否可以简化一些?以往的太过繁琐,怕官员们记不住。”

杨玉环微笑着说:“孩子,礼仪虽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不能丢了根本。繁琐的敬酒礼仪,看似麻烦,实则蕴含着对宾客的尊重和对场合的重视。我们可以通过培训,让官员们熟悉它。而且,这也是向天下展示我大唐文化的机会。比如,敬酒时的酒杯持法,要双手举杯,微微前倾,目光平视对方,这一个小小的动作,就展现出大唐官员的风度。若随意简化,成了单手举杯,随意敷衍,那成何体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