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赐宴(一)

神都锦绣 钟山布衣 1636 字 4天前

李治听后,依然不解地道:“千人有何用?”

谢岩道:“自汉末天下大乱起,我华夏之铁骑基本退出西域,致使一些心仪我天朝上国的部落、小国失去保护,要么从贼要么被人屠戮。那么,当我大唐重新征服西域之后,如何长治久安,便成为一个大问题。”

“不错!”李治言道:“西域地广人稀,土地贫瘠,我朝子民无意于此,朝中反对用兵者亦不在少数,所持不过是徒耗国力,难以长治久安。”说着,李治抬眼看向谢岩,道:“卿家提出此事,莫非有良策?”

谢岩道:“施政之道,臣不敢妄言,臣武将出身,自然更多关注军事,学堂亦有研究军事之先生,故自冯县男出征起,臣便与学堂先生商讨过可行之战法,且后续一直由学堂在负责,然出乎意料的是,冯县男并未过多参与战事,反而派出一千骑兵去‘波斯’,此虽是心血来潮之举,却无意中给了臣与学堂先生们一个提醒,那便是只要保持流动的有效威慑力,就可以缓解朝廷驻军压力。”

谢岩估计李治听不懂这番话,便继续解释道:“我大唐自‘玉门关’外,总共驻守兵力约在三万到四万之间,西域太大,这点兵力不足以维持对异族的全面压制,可受制于粮草、军械供应等事,更大规模驻军不可取,朝廷负担不起,百姓也承担不了,且随着‘石漆’开始运送,‘玉门关’至‘波斯’将一线成为重要之商道,一支最精锐的大唐铁骑常年在这条路上来回行动,对沿途各小国、部落的威慑力那是不言自明,且这支一千骑兵的队伍,不仅可以肃清沿途贼寇,也能够顺道讨伐不臣,臣相信,在此情况下,西域之安宁,可以预期。”

李治有些明白谢岩说的意思了,那就是先派一千人去“波斯”,因为来回需要两年时间,每支队伍在“波斯”待一年,所以后续每年派一千人出发即可,如此一来,等于在“波斯”至大唐的路上,每年都有一来一去两支队伍经过,不过李治很快又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于是问道:“既然几千骑兵就可以解决的事情,为何不从西域直接派出,非要从关中十六卫军中派出呢?”

“陛下,万万不可从边军中派出。”

李治看谢岩的语气颇为凝重,神色也显得极为严肃,故而说道:“卿家不妨细说之。”

“陛下,驻军‘波斯’,是大唐与‘波斯国’之间的需要,是大唐帮助友邦的象征,只有天子亲军才是最为合适,边军人员构成复杂,距离朝廷过于遥远,畏惧大将军军令,多过朝廷法纪,故不可取。”谢岩紧跟着又道:“恕臣直言,现十六卫大军中,善战者恐不到三成,今天下太平,大的战事越来越少,将士们能够奋勇杀敌的机会也就更少,如此带来一个很严峻的事实,那就是边军的战力已经超过十六卫大军,倘若有异心者掌兵,后果不堪设想。此外,陛下莫要小看这区区一千骑兵,他们将装备有大唐最精良的武器,配备望远镜等作战必须之物,而这些装备,一旦提供给边军,势必需要建立消耗物资的仓库,而边军所处位置距离关中太远,统兵大将军负有全权,在军制未曾变动之前,最精良装备的库房绝对不能建在关中以及‘洛阳’以外之地,以防后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对于一个帝王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统治的稳固,最担心的莫过于将领们拥兵自重,谢岩上述之话中意思,其实就是明确地告诉皇帝,论战斗能力,久在一线作战的边军已经超过了保卫关中的十六卫大军,如果再给他们提供最好的武器装备,一旦出现有叛逆者,那后果,简直难以想象。

“陛下,臣之所以提议由十六卫大军选派,还有一层用意,那就是练兵。”谢岩最后想起一事,并且补充说道。

李治静静听完了谢岩的全部表述,久久不发一语,他能够听得出来,谢岩的话,不含一丝一毫的私利,完全是“谋国之利”,所想之深远,似乎也不应该是他那个年纪应该想得到的,然而,偏偏就是这样一位年轻的臣子,提出了一个一举多得的构想,若按此设想,西域驻军至少可以降低一万,毕竟从王福来那里,李治知道了裴士峰麾下骑兵的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