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院士再次打脸潘宗光

这一天上午,在中科院那间学术氛围浓厚的会议室里,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气息。张启、潘建伟、施一公和杨振宁,一共四位院士围坐在会议桌前,他们的目光聚焦在桌上关于潘宗光争议言论的资料上,表情严肃而专注。

张启率先的打破了平静,他的语气中带着疑惑与急切:

“各位,潘宗光的这些言论实在让人难以认同。他说西方极乐是高维空间,还把念阿弥陀佛往生类比成电视接收信号,大家怎么看这种谬论呢?”

潘建伟推了推眼镜,神色认真,率先回应:

“从量子物理的角度看,他说西方极乐是高维空间,完全是没有依据的臆测。弦理论中的多维空间,目前仅仅是数学模型上的一种假设,从来没有被证实过。

就像我们在量子领域所做的工作,以阿兰·阿斯佩、约翰·克劳泽和安东·塞林格这三位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对量子纠缠的实验验证为例,他们通过精巧的实验,证实了处于纠缠状态的粒子间的超距关联,这些都是基于可观测、可验证的实验。但对于多维空间,至今没有任何实验迹象表明其存在。

从卡拉比 - 丘流形等数学模型来设想,即便多维空间存在,其蜷缩的尺度也极其微小,远远超出了我们目前的探测能力。潘宗光拿这种未被证实的多维空间概念,去证实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无疑是在错误的基础上构建更加荒谬的理论。西方极乐世界本身就是宗教概念,缺乏科学的实证基础,这种论证毫无逻辑可言。”

施一公微微颔首,接着说道:

“从生命科学和宇宙学的角度,这种说法也毫无道理。在生命科学领域,像我们对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这是基于对基因序列和功能的深入了解,能够精确地修改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治疗遗传性疾病,背后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入理解和科学验证。

而宇宙学中,从乔治·伽莫夫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到通过普朗克卫星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精确测量,都表明宇宙是一个遵循物理规律运行的系统。

目前,并没有任何确凿的科学证据能够表明存在一个完全超脱自然规律的所谓西方极乐净土。然而,潘宗光却试图用那些尚未得到证实的宇宙理论概念来强行套用到宗教中的净土概念上,这种做法显然是极不恰当且生硬的。

他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利用科学探索中的某些设想,试图去填补宗教信仰中那些无法通过科学方法进行验证的空白部分。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科学本身所应具备的严谨性,还会对大众对于科学和宗教的正确理解产生误导作用。

科学与宗教虽然都在探索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的存在意义,但它们所采用的方法和依据是截然不同的。科学依靠实证研究、实验和逻辑推理,而宗教则更多地依赖于信仰、教义和传统。将两者不恰当地混为一谈,只会让人们对这两个领域的认识变得更加模糊不清。”

杨振宁轻轻的敲了敲桌面,补充道: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