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药济苍生

第133章 药济苍生

季祭大典前夕,王太医的药房内灯火通明。苏锦绣和几位医学院的核心学生正围坐在一起,仔细检查最新研制的热症药方成果。

";这批药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清热解毒方了。";王太医捧起一碗药汁,满意地点了点头,";加入了娘娘提供的几味特殊药材后,药效提升了至少三成,而且发挥作用的时间更快。";

苏锦绣取过药碗轻嗅,眼中闪过赞许之色:";不错,药性纯正,没有杂质。这批药物主要作用是防暑降温,同时兼顾滋阴生津,正适合当下南方的天气情况。";

她的心中暗喜,这批药物是她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传统中医精华研制的。药方中主要采用中药材,但配比和炮制方法却融入了现代医学的理念,尤其是对人体体液平衡的考量,在古代医学中实属创举。

";除了这批普通热症药外,我们还需要准备治疗重症的药物。";苏锦绣站起身,走到药架前取下几个瓷瓶,";根据空间预测,这次旱情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后期必然会出现水源污染和更严重的热症。";

年轻的医学生小全忍不住问道:";娘娘,我们如何确定这些药物对重症患者真的有效呢?毕竟现在还没有出现重症病例让我们验证。";

苏锦绣微微一笑:";这就是我们医者需要做的——未雨绸缪。医术不只是治病,更是防病。";她拿出一本厚厚的医书,打开摊在桌上,";这些药方都经过严格的理论推导和小范围试验,理论上应当有效。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王太医点点头:";娘娘说得极是。我已经安排了几位得力的弟子,根据南方各地的气候、水土特点,准备了不同版本的药方。等旱情加剧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方子。";

";很好。";苏锦绣满意地看向众人,";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医药体系,从预防到治疗,从轻症到重症,都要有对应的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应对即将到来的旱灾。";

正说着,农院的赵院正匆匆走来,脸上带着喜色:";娘娘,又有好消息!湖广一带的官员看到抗旱作物的成效后,主动请求我们派医者前去指导防暑治病!";

苏锦绣眼前一亮:";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她转向王太医,";老师,您看可否派几位资深医者前往湖广?正好借机推广我们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王太医沉思片刻,点头道:";可以。我这就安排几位得力弟子,带上足够的药材和详细的治疗方案前往。不过...";他面露忧色,";恐怕太后那边会从中作梗。";

";不必担心。";苏锦绣胸有成竹,";既然是地方官员主动请求,太后就算想阻拦也没有正当理由。再者,如今南方旱情已经初现端倪,若是太后刻意阻挠救治百姓的举措,反而会引起民怨。";

王太医恍然大悟:";娘娘考虑周全。那我这就去安排人手。";

待王太医离开后,苏锦绣招来小全等几位核心学生:";我有一个重要任务交给你们。";

她从袖中取出几张精心绘制的图谱,摊在桌上:";这是我根据中西医理论绘制的人体经络与血管、脏腑对照图。以往我们只能口传心授,现在有了这些图谱,理论教学就会容易得多。";

小全等人凑上前来,看着这些前所未见的详细图谱,无不惊叹连连。图上不仅有传统的经络图,还有西医解剖学的血管、神经分布图,两者并列对照,清晰直观。

";这...这太精妙了!";小全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有了这些图谱,我们理解人体构造会容易得多!";

苏锦绣点点头:";正是如此。我希望你们能根据这些图谱,编撰一套新的教材,用于医学院的教学。未来的医者,不仅要懂得传统医术,还要理解西方医理的精髓。唯有融会贯通,才能创造出更加高明的医术。";

几位学生郑重接过图谱,对于这份重任,他们既感到压力,又充满期待。

就在这时,巧儿匆匆走来:";娘娘,刚收到消息,太后派人去钦天监了!";

苏锦绣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看来她是要提前做准备了。";她思索片刻,转向巧儿,";派人盯紧钦天监,看看太后到底想耍什么花招。";

处理完这些事务后,苏锦绣回到了医学院。这里是她近来最关注的地方——作为农院的附属机构,医学院虽然规模还不大,但已经渐具雏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堂内,几十名医学生正在专心听讲。台上,一位资深医者正在讲解苏锦绣新创的";中西医结合";理论。